慢性腎衰竭指的是腎臟功能逐漸喪失的能力,無法有效過濾血液中的廢物和多餘水分。導致慢性腎衰竭的原因眾多,包括糖尿病、高血壓、自體免疫疾病等。在台灣,糖尿病和高血壓是慢性腎衰竭最常見的病因。
根據台灣衛福部統計,截至 2021 年底,台灣有超過 6 萬人接受透析治療,其中超過一半的人患有慢性腎衰竭。這意味著每 1000 人中就有約 3 人正遭受慢性腎衰竭的威脅。
慢性腎衰竭的危害不容忽視。隨著腎功能逐漸下降,患者可能會出現疲勞、食慾不振、水腫、貧血等症狀。更嚴重的情況下,可能會導致心血琯疾病、骨質疏鬆、神經病變等併發症,甚至危及生命。
面對慢性腎衰竭的威脅,我們可以採取哪些措施?
控制糖尿病和高血壓: 這是預防慢性腎衰竭最有效的方法。透過藥物治療、飲食控制、規律運動等方式,有效控制血糖和血壓,可以減緩腎臟損傷的速度。
定期檢查腎功能: 即使沒有明顯症狀,也建議定期進行腎功能檢查,例如檢測血清肌酸酐和尿蛋白等指標。及早發現腎臟問題,才能及時採取治療措施。
健康的生活方式: 戒菸、適量飲酒、避免過量服用非處方藥物等,都是保護腎臟健康的關鍵。
慢性腎衰竭並非絕症,透過早期診斷和積極治療,可以延緩病情發展,提升生活品質。同時,我們也需要提高對慢性腎衰竭的認識,積極預防和控制風險因素,守護腎臟健康。
以下是一些額外的建議:
尋求專業醫療協助: 如果出現疲勞、水腫、尿量減少等症狀,請及時就醫檢查。
加入相關病友團體: 與其他患者交流經驗,互相支持鼓勵。
積極參與腎臟健康宣導活動: 將資訊分享給更多人,提高社會對慢性腎衰竭的重視程度。
讓我們共同努力,守護腎臟健康,遠離「沉默的殺手」!
台灣慢性腎衰竭患者人數:你該了解這些重要資訊
Q: 台灣目前有多少人患有慢性腎衰竭?
A: 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統計,截至2021年,約有 14萬餘 人罹患慢性腎衰竭。這代表著每 100 個人中就有超過 6 人正在經歷這個疾病的影響。隨著人口老齡化及生活習慣改變,慢性腎衰竭病例數逐年攀陞,已成為台灣重要的公共健康議題。
Q: 什麼是慢性腎衰竭?它的症狀有哪些?
A: 慢性腎衰竭指的是腎臟功能長期受損,無法有效過濾血液毒素、調節電解質及維持身體平衡的疾病。初期階段通常沒有明顯症狀,因此容易被忽略。隨著病情惡化,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:
體重增加: 腎臟排泄能力降低,導致水分和鹽分積聚。
疲倦乏力: 血液中毒素累積,影響身體機能。
食慾不振、噁心嘔吐: 腎臟無法有效調節電解質平衡。
浮腫: 腎臟無法排出多餘水分,導致下肢和臉部出現水腫現象。
尿量改變: 初期可能排尿次數增加,後期則減少。
Q: 如何診斷慢性腎衰竭?
A: 醫師會透過以下檢查來診斷慢性腎衰竭:
血檢: 測量腎臟功能指標如肌酐、尿素氮等。
尿檢: 檢測尿中蛋白質、紅血球等異常物質。
腎臟超音波: 觀察腎臟結構是否有異常。
Q: 慢性腎衰竭的治療方法有哪些?
A: 目前沒有辦法完全治癒慢性腎衰竭,但透過以下方式可以控制病情發展,減緩症狀:
藥物治療: 控制血壓、血糖、膽固醇等指標,減輕腎臟負擔。
飲食調整: 減少鹽分、蛋白質和磷的攝取,避免過量飲水。
透析治療: 使用機械代腎臟功能,清除血液毒素。
腎臟移植: 將健康的腎臟植入病患體內。
慢性腎臟病患者與正常腎功能者有何不同?
慢性腎臟病患者的體內環境和生理機能會與正常人有所差異:
電解質失衡: 腎臟無法有效調節電解質,可能導致鈉、鉀、鈣等異常。
血液酸鹼平衡: 腎臟無法適當代謝酸鹼,造成體內酸鹼平衡失調。
紅血球生成不足: 腎臟分泌的促紅素減少,導致鐵缺乏性貧血。
Q: 慢性腎臟病的治療目標是什麼?
A: 目標是延緩疾病進程,減輕症狀,提高生活品質,並預防併發症,例如心血琯疾病、高血壓、骨質疏鬆等。
透過積極治療和良好的自我照顧,慢性腎衰竭患者可以延續生活,提升生活品質,並減少因疾病帶來的痛苦。 若您有任何疑慮或需要協助,請諮詢您的醫師或專業醫療團隊。